发布日期:2021-11-19
题目:“国经院系列讲座”第40期 全球经济困境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主讲人:袁志刚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院院长(2005-2015),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
时间:2021年10月23日11:00-12:00
地点:天津大学25楼A座3层A教室
主持:张中祥 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报告人简介
袁志刚,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5-2015)、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报告简介
从全球经济增长困境和长期趋势、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短期走势、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增长转型四个方面探讨了全球经济困境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这一问题。疫情前的西方主要经济体已经呈现出日本化趋势(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这其中,低通胀的本质是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加入全球产业链,使得全球总供给大幅提升,无法被总需求吸纳;低增长的背后则是TFP的增长放慢,这可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及人工智能的兴起有关,而这些行业天生具有垄断性,从而使得商业生态变得更不活跃;低通胀无法刺激经济,从而使得经济体更多地依赖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购买国债),这就要求政策性利率保持在相对低位。可以看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三者互为因果。疫情带来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其中呈现出五大趋势——跨境商品贸易占总产出的份额减少、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减少(劳动成本不再是产业链布局的主要考虑)、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贸易的区域化增强(产业链安全考量被重视)。
报告将探讨中美脱钩的相关问题。中美在产业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脱钩不太可能,但美国可能通过“小院高墙”这类的精准打击手段,对中国实施科技脱钩。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仍不乐观,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形没有预期那么乐观,而全球非典型通胀、供应链短缺、航运成本的激增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这些现象的出现,伴随着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强烈刺激,将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较大的隐患。国内经济运行在短期同样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消费仍处于低位、基建投资乏力、房地产投资回落、教育辅导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大量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中下游企业的挤压等问题。要应对以上这些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积极推进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同时改革金融体系,解决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软预算约束问题;最后,要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