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20
从中国的实践经验看,中国的问题恰恰是所有的城市都希望重复另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不是想想自己的城市有什么禀赋和特点
近期,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低成本发布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受到全球关注。在国内,也引发各地为何DeepSeek没有出现在本地的大讨论。与杭州临近的南京,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对标同在长三角的杭州,连发类似三问:《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这种讨论和反思是有意义的。通过深入比较邻近省份在资源禀赋、科教基础、产业特点、创新文化、营商文化、营商环境、科技产业化、新产业赛道布局、创投容错机制等等方面的差异对发展的影响,对吸收兄弟省份的有益经验,改善当地的创新创业文化和营商环境,更好创新,促进本地高质量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各地一味地相互“比较”,探讨如何培育类似企业,这种反思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在现有体制下,无数的示例表明,政府越想有作为、往这方面想的越多,就越有可能在“比较”中重蹈过往盲目追逐热点、资源一波一波随着热点流动造成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覆辙。
这些年深刻教训是,在国家主导产业政策支持模式下,特定制造业在巨额资金扶持下,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最终依赖低价竞争,损害行业和自身利益。许多领域虽有顶尖技术,却未能实现盈利,如风能、光伏和电动汽车。若不改变这种模式,未来新领域的突破也可能陷入同样困境。
地方发展人工智能的着力点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是从人工智能出发,通过与其他行业结合产生新的内容,创造新的价值。各地都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都不想错过这个风口。但每个地方是否都应该按照这个模式去发展,尤其是发展DeepSeek这样对技术人才有极度要求同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大模型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多年前一直建议国家应更多鼓励和支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 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让传统实体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的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同样,在人工智能领域,笔者建议国家应更多鼓励和支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
从中国的实践经验看,中国的问题恰恰是所有的城市都希望重复另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不是想想自己的城市有什么禀赋和特点。如果各地把重点放在培育发展类似DeepSeek企业,那就把方向搞错了。
即使一个地方从现在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资,最终都可能长不出一个DeepSeek级别的企业。这不是以领导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创新动力、发展模式、战略地位决定的。即使像深圳以全能创新著称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是充分发挥集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为一体、既有硬科技又有软科技的优势,发展壮大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科技“四龙头”同时,培育发展包括优必选、逐际动力等不同于DeepSeek的一批人型机器人科创企业。
深圳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没有刻意在DeepSeek 展现的细分赛道大力投资,国内其他地方或许也难以适合了。先不说巨额资金需求,首先就更缺乏DeepSeek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创新尖兵。因此,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应当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上。其实,对国内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和传统实体经济下的企业来说,是如何借助于人工智能推动实体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
当前形势对创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能否跟上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这种反思不只是在中国。欧盟也在反思。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委托、2024年9月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提交的《欧洲竞争力前景》报告指出,过去50年,欧盟没有市值超过1000亿欧元的企业是从零开始的,而同期美国所有6家市值超过1万亿欧元的企业都是白手起家的。欧洲并不缺乏创新的想法和雄心,有许多才华横溢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家申请专利,但欧洲未能将创新成果商业化,想要在欧洲扩大规模的创新公司在每个阶段都受到不一致和限制性法规的阻碍。导致许多欧洲企业家更喜欢从美国风险投资那里寻求融资,并在美国市场扩大规模。2008年至2021年间,近30%在欧盟本土创立的独角兽企业将总部迁往国外,其中绝大多数迁往美国。
国内初创公司更多类似欧盟情况,需要创投基金的支持,这对创投提出了挑战,尤其是中美脱钩后美元基金撤出中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回来的环境下。潮水褪去,行业才猛然发现,原来国内“耐心资金”这么少。在曾经美元占绝对主导的中国创投市场,国内创投能否填补空缺成为关键问题。此外,目前创投资金主要依赖国有资本。如何在道德风险与不确定性中取得平衡仍未解决,这可能是未来的一大隐忧。而且,现在地方财政状况不好,国资LP们资金也非常紧张。这些变化给创投行业以及所有创业企业都带来了深刻影响。
支持基于兴趣的创新研究有助于国家实现原创性突破。
DeepSeek 的出现不是说资金不重要,而是青年人基于兴趣开展的创新研究,未来的颠覆性创新有望在这一群体中不断涌现。因此,国家不仅仅是要大力投入科研资金,尤其是基础研究的资金,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利用这些科研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量增加自由探索的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砍掉至少慎重设置极少重大项目,维持少量重点项目,就是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途径,也是中国能够出现更多原创成果的出路。
通过兴趣申报的青年和面上项目,是最有可能百花齐放、遍地开花的,更是最有可能出现原创成果的。这些点滴积累对国家实现原创性突破,尤其是从0到1的创新至关重要。它们可以逐步成长,借助创投和企业力量,最终形成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的成果。同时,这些项目也是锻炼、培养、提高学者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面对国外对高精尖技术的不断设置的关卡,面临的卡脖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紧迫,国内教育界、科技界比以前更需要自由独立探索的空间,更需要开放竞争,这样才能够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大胆试错。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还一直唯唯诺诺,很难想象这种被动的局面会改变。不要再为解决就业盲目扩招博士生了,不仅严重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也进一步强化恶化内卷程度,再加上不合理的考评机制,为生存计博士生和年轻学者很难安下心了做需要长年坐冷板凳才有可能出的真正的科研成果。
从事基础研究,队伍不需要大,而是在精,精简地方上重复设立的研究基础共性重复问题的机构,更何况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即使队伍再精简,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研究队伍仍然是最大的。在精简优化队伍的基础上,改变不适合基础研究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大幅提高基本工资,完善考评机制,让研究者 “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专心致志攻坚克难。国家完全有这个能力这么做,也有必要这么做。在自由开放环境下,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造福中国、也普惠世界的原创成果,甚至带有革命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
(作者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
报道网站:财经
报道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z4xdXUUwOATAzWo5yFz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