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Media report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专家强调以持续勘查保安全促转型--矿业转型升级:世界模式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7-09-27

【信息来源:重点实验室 】 【作者:郝庆 郑娟尔】

为探讨和总结大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实现工业化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当前中国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探索中国矿业转型升级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路径选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于9月25-26日,在京召开“矿业转型升级:世界模式与中国经验”高层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张洪涛,澳大利亚知名矿产资源经济专家、西澳大学兼职教授Richard Schodde,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李裕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室主任沈镭研究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特聘教授张中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向运川研究员等中外专家参加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承办了此次研讨会。

经研院院长张新安主持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在震荡中复苏,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局面得到扭转,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去产能效果明显。在此双重作用下,采矿业利润显著增加,行业效益明显好转。需要重点围绕经济增长会不会与资源消耗脱钩、全球经济低碳化转向对全球资源消耗的影响、当前矿业回暖是否开启了新一轮矿业繁荣周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退出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市场的影响、矿业转型升级向何处去等问题探讨中国矿业的转型升级。

张洪涛研究员介绍了能源领域的矿业转型。认为要正视矿业转型的难度,提出与煤炭相比,天然气、页岩气是较为清洁的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是能源领域新的动向,重点介绍了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进展。

Richard Schodde教授介绍了金属需求的发展趋势、勘查发现率趋势、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时滞效应、矿业勘查成本,以及矿业开发的国家风险、社会和社区成本、环境影响等。认为勘查发现的资源储量只有部分转化为矿山产量进入市场,且存在10年以上的较长时滞。他以大量实证研究说明,未来矿山产量来自于现有生产矿山,现有探明储量矿产地的开发,以及新探明的储量三大块。在产矿山未来产量持续下降直到灭失,而现有探明储量矿产地(矿床)的开发所占比例有限。因此,保障未来矿山生产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勘查投入以查明新的储量,这也是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关键。

李裕伟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矿产资源勘查转型。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矿产资源勘查是1.0版本、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是2.0版本、后工业化阶则是3.0版本。中国目前是1.5版本,需要建立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推动地勘单位从勘查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变、在资源勘查领域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高矿产勘查业的国际竞争力。

沈镭研究员介绍了矿业形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关键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并对资源供需与经济增长脱钩构建了模型。认为技术革命和地缘政治是影响未来资源供需的重要因素,矿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未来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然较高,要加强国内资源勘查,但要更多从国外寻找资源。

张中祥教授介绍了国有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收购及政策性银行支持。认为中国逐步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投资”,在海外投资逐步增大的情况下,要适当调整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具体到东亚能源合作方面,建议借鉴欧洲中央银行的模式,加强中日韩三国的能源储备和交易中心建设的合作。

向运川介绍了“一带一路”与全球矿业发展机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地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品需求方面存在互补性,需要构筑合作发展共赢利益共同体。也应防范地缘政治、资源民族主义、环境保护压力等带来的风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部有关事业单位等院所科研人员;经研院院长助理、科技外事处处长贾文龙,资源室主任陈甲斌,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国华以及经研院科技外事处、资源室、矿业权技术处、标准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部门科研人员;以及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有色金属报、改革内参等媒体记者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主旨报告专家

研讨会现场

报道来源:http://www.calre.org.cn/info/1020/83733.htm

报道网站: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