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网站首页 - 研究团队 - 驻院研究员 - 张中祥 - 研究成果 - 正文

驻院研究员Researcher

Energy Economics┃张中祥 李萍: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3-05-11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与其指导的博士生李萍合作的论文“The effects of new energy vehicle subsidies on air 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在能源经济学领域权威期刊Energy Economics正式发表,刊登在2023年4月出版的第120卷,文章编号为106624。据2021年JCR影响因子报告,Energy Economics 的影响因子为9.252,位列SSCI经济学学科类380种期刊第9位。

汽车尾气排放的PM2.5颗粒物有害人体健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能源汽车通过替代燃油汽车可起到降低PM2.5浓度的作用。为激励全社会使用新能源汽车,中国自2009年开始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实施价格补贴,并从2013年开始将价格补贴延伸到私人领域。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评估了价格补贴是否起到降低城市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

本文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一个结合了纵向产品差异化的理论推导考察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与城市的空气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已有的单独研究公共服务领域或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政策不同,本文同时考虑了这两个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政策,以分析在控制其中一种价格补贴时,另一种价格补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果。而且,与考虑部分年份或只考虑部分试点城市不同,本文实证研究的时间段涵盖该政策在部分城市试点和实行普惠制两个阶段,利用330个地级市2001年至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两个政策对空气质量影响的长期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与已有的从不同车型的排放量角度对电动汽车的替代效应进行的建模思路不同,本文利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产品差异的事实依据引入垂直产品差异化,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政策的最优补贴强度,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价格补贴政策提供了基础。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研究丰富了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的相关研究。针对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政策的最优补贴强度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丰富了对该问题的探索。二是本研究拓展了对电动汽车减排效果的研究,探讨了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城市特征,分析了可能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在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的发现对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章研究发现:结合330个地级市分批实行的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政策和PM2.5浓度的遥感数据,我们研究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显著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实施当年使PM2.5浓度降低3%。该政策实施两年后PM2.5浓度降低了3.2%。特别是该政策实施两年后,城市人口每增加1万人,空气质量可额外提高5.7%;城市每增加1万辆民用汽车,空气质量提高3.1%;城市每增加1家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重点企业,空气质量提高0.3%;与小城市相比,在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实施该政策空气质量可进一步改善13.3%-28.8%。此外,城市的空气质量每恶化25%,则在该城市实施私人领域的价格补贴当年和两年后PM2.5浓度分别降低1.6%和3.4%。

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实施前一年使城市PM2.5浓度提高了4.3%,该政策实施当年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5%。城市空气质量每恶化25%,在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价格补贴当年可使PM2.5浓度再降低3.2%。若该城市实施了机动车限行政策,则公共服务领域价格补贴实施当年空气质量改善13.7%;若实行了机动车限购政策,则公共服务领域价格补贴实施当年空气质量改善35.5%。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

无疑,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替代率是价格补贴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理论研究进一步发现,当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消费者剩余角度的最优补贴强度最低,社会福利角度的最优补贴强度最高。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补贴政策的成本较低,而当消费者开始广泛接受新能源汽车时,补贴政策的成本会相应增加

文章全文参见链接:

Ping Li and ZhongXiang Zhang* (2023), The Effects of New Energy Vehicle Subsidies on Air 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Energy Economics, Vol. 120, Article 10662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0988323001226

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