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网站首页 - 研究团队 - 驻院研究员 - 张中祥 - 媒体报道 - 正文

驻院研究员Researcher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论坛第九分论坛“全球化重构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在国发院成功举行,全球知名学者多维度开放研讨

发布日期:2019-11-18

2019年11月2-3日,第十六届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世界与人的未来”成功举办。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第九分论坛“全球化重构中的中国经济发展”特邀多国多位有影响力的经济与管理学者,分为甲、乙两组研讨,分别在国发院朗润园万众二楼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报告厅举行。

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本分论坛从贸易、金融、财政、货币、产业发展、卫生健康、福利提升等多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次分论坛的举办,加深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理解,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11月2日,在国发院朗润园举办的甲组研讨会中,国发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姚洋首先代表国发院致辞,欢迎各国专家学者的到来。接着,姚洋教授发表题为《边界上的公平——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思路》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他近日与中美多位知名学者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美经贸关系——寻求新的出路》,分析了中美关系的现状,提出了解决两国贸易摩擦的新思路,以及中国应该在全球经贸体系中扮演的新角色。

日本京都大学Satoshi Mizobata教授的发言以《政府主导的创新和适应的不平衡:俄罗斯的证据》为题,分析了俄罗斯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不成功的原因,指出高质量的政府主导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一国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教授带来了题为《包容性增长与健康的作用》的发言,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部门特性,以及医疗保健在消费构成中高位上升的现况。他指出,人类健康是全世界的共同价值,能够将文明之间联系在一起,减少冲突,回归和谐。

西澳大利亚大学吴延瑞教授分析了230个中国县级城市的数据,发现了文化多样性与其外资吸引力呈负相关。

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老龄化:趋势、挑战与机遇》的发言,梳理了中国人口结构未来面临的五大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放松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深度利用“人口红利”并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改进养老金制度并且建立一个更灵活的退休机制,发展长期护理服务。

在下午的环节,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化生存之道 共生• 成长》的演讲,她认为目前企业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应对和发展,她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将管理战略从竞争的逻辑转到共生的逻辑,让组织管理从“分”到“合”,打造“共生型组织”,形成协同效应。

浙江大学李实教授总结了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入不平等情况的演变,并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务出版社社长郭周明的发言介绍了中国“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应该包含的内涵,并指出从“速“到”质”转换的关键任务是坚守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带来题为《中国的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的演讲。他指出,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转型中国家,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其特殊性。2019年开始中国央行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部门,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一起,组成了中国的双支柱宏观政策。他建议,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金融稳定)政策进行灵活的组合或独立使用可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以《十四五时期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思路》为题,指出中国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需要改善的六个方面。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Yessi Vadila做了题为《中美贸易摩擦对印度尼西亚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的发言。她认为,当前的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在短期内会给印度尼西亚带来发展机会,但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的需求和投资的下降,最终是有害的。

同一天,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的乙组研讨会中,首先由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多伦多大学Daniel Trefler教授做了题为《WTO的现状与对策》的演讲。他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WTO的影响,提出要增加各方沟通,努力解决贸易争端。

香港大学的丘东晓教授的发言从种类、数量、价格和技术角度讨论了投入品进口对生产率的影响。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Deborah Swenson教授带来了题为《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贸易和供应链层面》的发言,通过双边投资协议对增值贸易的影响来衡量政策不确定性对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影响。

格拉斯哥大学的Sai Ding教授的发言基于近年来中资银行积极走出国门的现象,分析中资银行国际化背后的动机与策略,探讨了其中可能的政策原因与市场原因。

国发院余淼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历史表现、驱动力和挑战》的发言,围绕中国开放的历史、中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建议实行进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推动区域贸易协定和加快技术研发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复旦大学李志远教授的发言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国内一价定律偏离的影响,其研究弥补了原先从商品市场地区分割导致的贸易成本和名义价格粘性这两个方面解释一价定律的不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洪俊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机构如何以及在哪些情况下起作用?——政府政策对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影响》,提出为了改善产业政策应重点关注研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功能性产业政策、维持产业内公平竞争和关注长期目标。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ibor Besedes教授分析了贸易自由化与女性福利的关系,提出不同维度下性别差距的降低可能会引发女性福利的不同变化。

日本神户大学的赵来勋教授分析了中国成为反倾销目标国的多方面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青教授做了题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的发言,验证了贸易自由化能够降低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引起更多的市场创新。 

中山大学的李广众教授在题为《地缘政治风险、企业资产负债与企业投资:国际经验》的发言中指出,一国可以通过加强企业资产负债表来使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中性化。

11月3日在朗润园举办的甲组研讨会中,国发院张帆教授致欢迎词,并做了题为《高科技产业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的发言。

日本松山大学副教授小林拓磨探讨分析了中国外向投资对“一带一路”国家国内问题的影响。

山东大学李长英教授使用1998-2017年29个省市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演进及区域特征,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带来了题为《贸易自由化与环境变化: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再分析》的发言,认为未来应该从高速发展转向常态发展,因此需要纠正要素定价扭曲、加征环境和碳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

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主席Haroon Sharif讲述了中巴经济走廊下的产业合作情况,并指出中巴经济合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公私合作,设立知识和产能发展基金、发展本地金融市场等手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郭秀梅研究员的介绍了她在中国游客到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境外游趋势,以及澳大利亚的旅游部门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的情况方面所做的研究。

国发院沈艳教授做了题为《产业政策关联程度与上市公司绩效:效果评估与内在机制》的发言,对上市公司对政府政策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与其公司绩效的关系做了分析。

11月3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的乙组研讨会中,香港中文大学的盛柳刚教授实证性地研究了“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活动的影响。

清华大学鞠建东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提出中美关系在“融合”和“脱钩”之间存在第三种选择,能够让国家自主设计一系列产业政策、技术系统和社会标准,以及使用精准政策来保护产业和技术而不给外国带来额外负担。

西南财经大学的李涵教授利用拟自然实验和DID方法研究了高速铁路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南开大学的李坤望教授讨论了对外开放对中国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指出贸易开放程度加深显著促进了代际间职业流动,且子辈职业地位低于父辈职业地位的趋势明显。

国发院汪浩教授做了题为《竞争、合作与经济发展》的发言,梳理了竞争与合作这两种经济关系,以及政府介入的影响,指出政府应该作为一个合作者而不是裁判。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葛苏勤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农村到城市移民的经济同化》的发言,分析了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劳动力移动现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驱动。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Zhenyu Wu教授的发言梳理并分析了与家族企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天津大学的张中祥教授带来了题为《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聚焦碳泄露、产业分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的发言,分析了碳泄漏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主题演讲之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报告中的各项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分论坛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白尧  报道)

·关于北京论坛

北京论坛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有来自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3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

2019年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论坛相信,不同文明在和平环境中的交汇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本届北京论坛为期3天,2019年11月1日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共设13个分论坛、3个专场。围绕“多元文明”、“变化世界”、“人的未来”等三大版块, 13个分论坛包括“治理与文明:不同文明体系中的国家起源”、“多元文明交融下的语言、文化与认同”、“全球史视野下的文明交流”、“馈赠与交融:中华文明的传播”、“早期文明的书写实践:起源、构成与融通”、“世界的脉搏——丝绸之路考古与古代文明”、“文明进程中的女性能动力和发展”、“变革中的世界秩序”、“全球化重构中的中国经济发展”、“科学文化视域中的科技、健康与社会”、“环境健康”、“数字时代的人性与法治”、“书院中心的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亚洲探索”等主题。此外,论坛还设有“非洲通史与非洲研究新视角”、“中非大学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艺境汇”等三个专场。其中,“世界的脉搏——丝绸之路考古与古代文明”“文明进程中的女性能动力和发展”等分论坛是今年北京论坛开拓性设置的新主题。此外,论坛还关注环境健康、科技人文、技术伦理、女性研究等热门议题。

报道来源:https://www.nsd.pku.edu.cn/sylm/xw/498964.htm

报道网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