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网站首页 - 研究团队 - 驻院研究员 - 张中祥 - 媒体报道 - 正文

驻院研究员Researcher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张中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委会举办2024年智慧用能与节能技术发展论坛

发布日期:2024-12-24

2024年12月11日-12日,2024年智慧用能与节能技术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线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陈清泉院士(线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崔炜,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干部吕梦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营销部市场处处长张兴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高级项目经理王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网(江苏)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振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晔,《能源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程洪瑾等出席会议。主论坛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主持。

会场

王成山院士在致辞中提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低碳化的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是深入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智慧用能与节能技术的作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至关重要。

崔炜在致辞中提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明确强调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今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国家颁布了《能源法》,都对提升智慧用能与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充分肯定了智慧用能与节能专委会取得的成绩,并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崔炜致辞

本届论坛主题为“智慧用能与全面绿色转型”,设立1个主论坛和2个分论坛。

主论坛环节,陈清泉院士在题为《开发人工智能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能源革命与汽车革命新征程》的主旨报告中分析了AI如何赋能汽车革命、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模式,并对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了展望。

陈清泉院士作主旨报告(线上)

张兴华作了题为《国家电网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实践》的主旨报告,从节约用电、负荷管理、电能替代、智能用电等方面,介绍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实践,并展望了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趋势。

张兴华作主旨报告

天津大学卓越教授、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在题为《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税之争和未来之路》的主旨报告中阐述了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税原因,分析了高额关税对欧盟本身和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盟的影响、实施征收关税+最低价格混合方案的可能性。

张中祥作主旨报告

王昊分享了题为《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转型》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德国的能源转型的现状、支撑德国能源转型的宏观政策,分析了德国在确保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王昊作主旨报告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良华作了题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园区零碳转型探索》的主旨报告,从多元清洁供应、能效服务、源网荷储互动、智能物联、智慧管理等维度阐述了零碳园区管理的技术路径,用雄安的案例生动的讲解了技术是如何落地的。

张良华作主旨报告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公司平台运营中心总监李厚志在题为《智慧车联网平台运营实践与未来思考》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核心运营模块及运营思路、利用成熟的运营工具引导用户积极参与车网互动模式、提升“电力海绵”的灵活性价值等内容。

李厚志作主旨报告

分论坛环节,河海大学刘皓明教授、东南大学高山副教授、南瑞继保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徐光福、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史文博、国网客服中心网上国网运营中心能效业务负责人党钊、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寅晓、南瑞能效公司科信事业部经理许静、国网能源院供需所主任工程师吴鹏、武汉南瑞综合能源技术中心专家张爱芳、江苏综合能源公司专家陆彬等受邀参会,并重点围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储能、综合能源系统、智慧用能服务体系、碳业务体系等内容分享了11项专题报告。

分论坛会场

本次论坛吸引来自包括政府、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学术团体、用电企业等领域的代表近150人现场参会。论坛同步线上直播,参与交流共计近2000人次。

论坛的顺利举办为智慧用能与节能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了智慧用能与全面绿色转型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报道网站: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报道来源:https://www.csee.org.cn/portal/xfdzwh/20241224/34345.html

研究团队